Essen最有名的參觀景點應該是關稅同盟礦區(Zeche Zollverein)在礦區內有魯爾博物館(Ruhr Museum)和紅點設計博物館(Red dot design museum),以及免費的露天展區(其實就是工業建築群中的一部分)。
以下將分享我在2012年參觀的一些內容跟心得
雖然有點時間了,但是這幾年我還是有透過網路持續觀察關稅同盟礦區的走向,應該還是能提供一些資訊給意願前往魯爾區旅遊的朋友參考。
首先,先導正一下名詞,「關稅同盟」跟「關稅同盟礦區」是不一樣的概念。有些人會翻成「關稅聯盟礦區」或是翻成「炭礦關稅同盟礦區」,都不是正確的。
先介紹「關稅同盟」的由來與「關稅同盟礦區」的歷史:
1819年,經濟學家李斯特(Friedrich List, 1789-1846)代表5000商人起草〈致德意志邦聯議會請願書〉,提出在國內各邦廢除關稅,並在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建立了「德國貿易暨手工業一般品協會(Allgemeiner Deutscher Handels- und Gewerbeverein)」,成立的宗旨在於推動統一的關稅區域。1826年德意志北部的六個邦國建立了關稅同盟,兩年後,南部各邦國也建立了關稅同盟。1834年,基於工業革命與減少內部競爭的理由,南北兩個關稅同盟在普魯士的領導之下,合併為「德意志關稅同盟(Deutscher Zollverein)」,此舉大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850到1866年間,關稅同盟地區的工業總產量增加了一倍,特別是煤礦工業和鋼鐵工業。
由於「關稅同盟(Zollverein)」在德國歷史上對於貿易、手工業以及工業有重大的意義,因此Franz Haniel(1779-1868)將其於1847年買下,位於埃森北邊Katernberg所開拓的煤礦以關稅同盟命名。Franz Haniel對於Essen的發展影響很大,簡單說,若是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Essen,關稅同盟礦區也可以算是他一手建立的。
1926年,魯爾區內的四大鋼鐵公司Phoenix、Tyssen、Rheinstal、Stinnes結合成為聯合鋼鐵公司(Vereinigte Stahlwerke)。聯合鋼鐵公司為了提升日產量,加上舊有的設備過於老舊,因此決定將關稅同盟礦區內的廠區重新調整,將輸送、加工以及能源供應全部集中進行。1926年決定設立一座新的輸送設備以整合關稅同盟礦區的全部礦坑。由Fritz Schupp(1896-1974)和Martim Kremmr(1894-1945)這兩位建築師負責設計,第12號礦區從1928年開始建造,1932年建造完成並啟動。有別於其他礦區,關稅同盟礦區在煤礦開採的歷史上佔據特殊的地位,包浩斯風格的建築也讓也讓其獲得了「世界上最美麗的礦區」的稱號。
由於「關稅同盟(Zollverein)」在德國歷史上對於貿易、手工業以及工業有重大的意義,因此Franz Haniel(1779-1868)將其於1847年買下,位於埃森北邊Katernberg所開拓的煤礦以關稅同盟命名。Franz Haniel對於Essen的發展影響很大,簡單說,若是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Essen,關稅同盟礦區也可以算是他一手建立的。
1926年,魯爾區內的四大鋼鐵公司Phoenix、Tyssen、Rheinstal、Stinnes結合成為聯合鋼鐵公司(Vereinigte Stahlwerke)。聯合鋼鐵公司為了提升日產量,加上舊有的設備過於老舊,因此決定將關稅同盟礦區內的廠區重新調整,將輸送、加工以及能源供應全部集中進行。1926年決定設立一座新的輸送設備以整合關稅同盟礦區的全部礦坑。由Fritz Schupp(1896-1974)和Martim Kremmr(1894-1945)這兩位建築師負責設計,第12號礦區從1928年開始建造,1932年建造完成並啟動。有別於其他礦區,關稅同盟礦區在煤礦開採的歷史上佔據特殊的地位,包浩斯風格的建築也讓也讓其獲得了「世界上最美麗的礦區」的稱號。
然而,從1960年代開始,魯爾區陸續關閉了許多礦區,關稅同盟礦區也在1984年被魯爾煤礦公司(Ruhrkohlegesellschaft,簡稱RAG)決定關閉,1986年完全停工。
1980年,魯爾煤礦公司原本打算在停工之後剷平關稅同盟礦區,當時的北萊茵西伐利亞邦政府的城市建設部(Stadtebauministerium)部長,同時也是古蹟維護的最高主管Christoph Zöpel,強烈反對此決議,但是當時埃森市政府並沒有積極的想要保留,只有少數具有古蹟維護概念的市政官員贊成將煤礦關稅同盟列為古蹟,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應拆除以建立新的工商業區。在埃森市政府與魯爾煤礦公司意見相同的狀況下,最後決定只保留提升井架、礦井大廳與其他兩棟建築,其餘全部拆毀。
在德國,古蹟維護分成三個階層,由上而下分別為邦政府、區域政府、城鄉鎮。若在古蹟判定上有疑惑,邦政府擁有最高的決定權。埃森市政府主張保存關稅同盟礦區特定建築,但是古蹟維修官員認為,「古蹟的價值要維護其技術的、經濟的、社會歷史的、建築的、以及城市建築的意義,才能整體地維護關稅同盟工業景觀的文化認同」,主張應整體保存。基於此,Zöpel部長在關稅同盟停工的前14天,將關稅同盟整體置於古蹟維護的法令之下。
1989年邦政府的資產收購機構(Landesentwicklungsgesellschaft,簡稱LEG)從魯爾煤礦公司購入關稅同盟礦區,並與埃森市政府共同組建成管理公司(Bauhutte Zeche Zollvererin Schacht ⅩⅡ Gmbh),負責此地的規劃與發展。之後歷經了十年的IBA國際建築展的改造與翻修,進行整體環境的改善,1998年邦政府與埃森市政府成立「關稅同盟基金會」,負責進行整體的營運。
2001年底,歷經三年的申請,關稅同盟礦區終於被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德國第三個獲選為工業文化遺產的工業遺產。這代表著關稅同盟礦區在工業史上的重要性獲得了認可,當時Zöpel部長所做的整體保留決議也是正確的。
現在的關稅同盟礦區可以分為三個部份,主要是由廢棄的工業廠區與煤礦改建而成的博物館或是展覽場域,A區為12號礦區,魯爾博物館、紅點設計博物館皆位於此區;B區為1/2/8號廠房,是礦區中最古老的廠房,平時不對外開放;C區為煉焦場以下為關稅同盟礦區的平面介紹圖 ,圖片取自於關稅同盟官方網站。
接著介紹礦區中的兩大博物館:
1. 魯爾博物館(Ruhrmuseum)
魯爾博物館的前身為魯爾地方博物館(Ruhrlandmuseum),最早可追溯自1901年成立的「埃森博物館協會(Essener Museums-Vereins)」,於2008年遷入關稅同盟礦區中修復後的洗煤場(Kohlenwäsche)。
時任魯爾博物館館長Ulrich Borsdorf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魯爾過去沒有太多的博物館,居民也沒有受過太高的教育。[……]。過去的魯爾居民對於自身的存在感、認同感和歷史,沒有太強烈的意識。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沒有自己的名字。魯爾只是一個工業區的代名詞。因此,魯爾博物館希望表現屬於魯爾的認同(identity)。但我們不從懷舊(nostalgic)的角度呈現,而是從批判性的觀點,重新省視歷史。我想,瞭解歷史不是要我們回到過去,而是可以更瞭解當下。」
基於上述原因,魯爾博物館的定位為「利用現代性的觀念再造歷史遺址,讓『現代』與『歷史』和諧共存」。因此,博物館除了展示工業發展史上的歷程之外,同時也展出了自然(當地的植物切片與煤礦標本)、聲音、影像以及魯爾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礦工的飯盒、縫紉機),呈現出魯爾區與埃森市的過去與現在。
植物的標本,照片取自於網路 |
博物館內的泥土收藏與礦工的x光片展示,礦工因為長時間待在礦區內工作,健康狀況受到影響,圖片取自於網路 |
博物館在空間規劃上,以高度區分其展示的空間,也是一大特色。博物館的入口為橘紅色的手扶梯,搭乘其到達高度標示24M處,才能進入博物館參觀。此區亦為魯爾遊客中心(Besucherzentrum Ruhr),並標示著埃森於2010年獲得歐洲文化首都殊榮的歷史。洗煤場是礦場建築中很重要的一個部份,見證了採礦業的辛勞,博物館設立於此,具有其特殊的意義,象徵著參觀者只要通過了洗煤場,便能進入工業文化的殿堂,感受工業文化的精神。
博物館中的0M至24M是博物館的主要展示空間,當中又可分為6M、12M、17M三個展覽場地,6M與17M兩區分別展出魯爾區的過去與現在。6M處主要展出魯爾區的歷史文物;17M處,則設置了以聲音認識魯爾區的設施。12M則依館方規劃展出常態展與不定期特展,特展的展出內容依舊與魯爾區的歷史有關。我在2012年8月前往魯爾博物館參觀時,展出的特展為「Krupp Mythos」,克魯伯家族與埃森的歷史興衰息息相關,在魯爾博物館中展出,非常貼切。
魯爾博物館的展區配置說明圖,取自於魯爾博物館網站。 |
當年參觀的特展 |
搭乘電梯可以到達建築物最高的45M處,此處規劃為兩個部份。一部分是展覽廳,此處亦為小型的電影院,以360度的全景投影帶給遊客不同於一般的體驗,放映的影片內容都與魯爾區有關,例如:魯爾大都會的介紹、魯爾區生態的簡介、魯爾區的歷史…另一部份則是多媒體與創新訊息服務站,其中設有互動式的設備,讓觀光客可以自由選取需要的資訊,並增加體驗感。最後從旁邊的樓梯可以登上博物館的頂樓,由另一個角度俯視關稅同盟礦區以及其象徵物。
登上最高處所拍設的照片。 |
魯爾博物館做為地方的展覽場域不僅應讓魯爾區的歷史發展過程得以呈現於訪客面前,將博物館設立於具有歷史意義的工業廠房之中,也增加了博物館的一體性與吸引力,並使其轉換成一個「文化地標」。
若要好好參觀魯爾博物館,至少需要半天的時間,才能一一將展覽看完,館藏非常豐富。
2. 紅點設計博物館(Red dot design museum)
在關稅同盟礦區當中,坐落兩大設計中心,分別為北萊茵西伐利亞邦設計中心(以下簡稱為設計中心)以及被譽為工業設計指標的紅點設計博物館。
設計中心位於埃森市,前身為1954年成立的「工業論壇協會(Industrieforum e.V.)」,其目的是有意識地形塑環境,1997年遷入關稅同盟礦區的鍋爐室(Kesselhaus)。當時透過國際競圖,由英國著名的建築師Norman Foster所設計改建,以煤礦世界做為背景,在保留工業遺產象徵與地方產業精神的前提之下,打造出巨大又前衛的展示舞臺。
設計中心於1955年成立「紅點設計獎(Red Dot award)」,與同樣來自德國的iF、日本Good Design Award、美國IDEA,並列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四大設計獎,每年吸引有超過60個國家,1萬件作品投稿參賽,得獎作品更能在每年有18萬參觀人次,累積超過2千場的展覽紀錄的德國埃森紅點設計博物館展出。
1992年,Dr. Peter Zec接任紅點設計獎總裁後,更加積極的向全球推廣紅點設計獎,使其成為現代最具代表性的工業設計競賽。紅點設計獎評審團由國際上享有盛名的設計專家組成,分別從數個面向評選參賽作品,經過嚴苛的審查之後才選出得獎作品。所有獲獎作品可以使用「紅點標誌」進行行銷,與其它產品做出區隔。
獲獎作品會放入紅點設計博物館展出,精選的得獎作品會成為常設展,在展場中展出一年。博物館目前擁有全球數量最多,超過2000件的當代工業設計作品,內容大都與日常生活或文化細節相關,如手機、電器用品(例如:吸塵器、電視、洗衣機)、家具(廚具、衛浴設備、水龍頭)等物品。大部分的展出作品,參觀者都能親自去觸摸、感受,藉由無距離感的體驗,更能感受設計作品的美好。
謝謝您的詳細介紹!我們現在正在Essen,打算去好好探訪這些博物館!請問您現在仍在德國嗎?
回覆刪除您好,不好意思,今天才看到留言
回覆刪除這是我2012去德國寫論文的時候參觀的
同時也是我論文的一部分內容
如果時間許可,或許可以趕上今年的ExtraSchicht(我翻成工業文化之夜,白天晚上都有活動,夜間搭配燈光投影呈現出跟白天截然不同的風貌)以下為今年的活動介紹,我當年是七月才到德國,相關活動都結束了,非常的可惜
http://cdn.extraschicht.de/fileadmin/user_upload/ES_Magazin_2016_11.pdf_FINAL.pdf